找到相关内容554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如何正确看待佛菩萨的感应?

    问:如何正确看待佛菩萨的感应? 答:所谓的感应,即自心对心外各种事物产生的反应。 人们看到圣人的画像,寺庙的佛像,阅读佛经,以及在夜梦中所历种种境界,凡有感于心,皆属感应。 一切唯心造,无心...一种感应吧。俞净意公遇灶神,也算是一种感应吧。本人也有过感应,也梦到过圣人。但是,佛菩萨感应的出现,无一不是以教化和开示众生,把众生引向理性和觉悟为目的。佛菩萨是绝不会把人们引入幻境,引向贪嗔痴的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5514094733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什么叫“格物致知”?

    圣人也做不到。正心诚意之事,即一字不识之匹夫匹妇,但无偏私之欲心,均做得到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事,从本上说,乃格物一事。物既格,则知致,意诚,心正,身修矣。(三编卷二复琳圃居士书) 光近来作一...了无偏僻。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。修齐治平在是。超凡入圣亦在是。于此用功最省力。而其所得之利益,随各人之工夫浅深,为贤为圣,乃至为佛,悉由是得。况其下焉者乎。惜后儒不察,以物为事物,以知为...

    印光法师

    印光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3/20033335897.html
  • 论愤怒

    论愤怒  生而为人,喜、怒、哀、乐自然是人之常情了,因为这是人性自然的表现。古圣人云: “喜、怒、哀、乐未发未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圣人庄正平和,至大至中,至简至易之道。中正平和谓之道体,发而皆中节谓之起用。只有适当、和谐、不偏不倚始得其正。大哉,圣人之道,洋洋洒洒,有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,本诸身,徵诸庶民,考诸三王而不缪,建诸天地而不悖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2860424.html
  • 问:住持和方丈有什么区别?

    ,使之永住而不泯也。夫戒定慧者,持法之具也。僧园物务者,持法之资也。法也者,大圣人之道也,资与具,待其人而后举。善其具,而不善其资,不可也。善其资,而不善其具,不可也。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。 昔灵山住持,以大迦叶统之。竹林住持,以身子尸之。故圣人之教盛,圣人之法长存。圣人既隐,其世数相去,茫然久乎。吾人侥幸,乃以住持,名之势之利之。天下相习,沓焉纷然,几乎成风成俗也。圣人不复出,孰为之正?外卫者不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09383777393.html
  • 死刑犯的逃生

    「妈妈,我们的肚子饿极了,让我们把他吃掉好吗?请帮我们解决饥饿的痛苦啊!」 母罗刹正色道∶「你们不可胡说。那个披著袈裟的人,乃是觉悟。世间苦恼的圣者。你们对这难得一见的圣人,不能稍为有杀害之心,否则,来世必会堕入无间的地狱里。你们别在圣人面前再提这些事。」 孩子们听到母罗刹的话,恶心顿然消失,也依照母亲的做法,在犯人前右侧绕行三次,一面恭敬地合掌礼拜,一面忏悔著∶ 「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224516358.html
  • 石头希迁与《肇论》

    俱载如下:  《祖堂集》卷四云:  “因读肇公《涅磐无名论》云:‘览万象以成己者,其唯圣人乎!’乃叹曰:‘圣人无己,靡所不已,法身无量,谁云自它。圆镜虚鉴于其间,万象体玄而自现。境智真一,孰为去来,至哉斯语也。’”  《五灯会元》卷五云:  “师因看《肇论》至‘会万物为己者,其唯圣人呼!’师乃拊几曰:‘圣人无己,靡所不已。法身无象,谁云自它。圆鉴灵照于其间,万象体玄而自现。境智非一,孰云去来,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550053.html
  • 佛诞与浴佛的意义

    佛诞与浴佛的意义  灵源  农历四月八日已经过去了,我今天心中想起谈谈佛诞与浴佛的意义。佛的生日叫做佛诞,圣人的生日叫做圣诞。那么我们的生日,亦可以叫作我们的诞日么?但是决定不可以。为什么不可以呢?...对治在迷的众生故所以有佛。盖凡夫本非凡夫,因迷自心故称为凡夫。金刚经说:“凡夫者,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。”推广来说:圣人者,我说即非圣人,是名圣人圣人与凡夫,是对待的;诸佛与众生,亦是对待的。即是...

    灵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2269292.html
  • 泰山:大金重修东岳庙碑

    ,天降时雨,山川出云,明神之所以昭圣德也;嶞山乔岳,允犹翕河,敷天之下,裒时之对,圣人之所以昭神功也。岂非幽显之感通,报施之明验欤?昔我始祖景元皇帝,肇基王迹,遂荒大东。迄我太祖,仁兵一举,爰革辽命。...,案图奏功。台门将将,如鸟斯革,广殿巍巍,增陛以级。牲酒圭币,荐羞以时,敢献善祝,神之听之。圣人之德,圣人之寿,泰山之高,泰山之久。圣人之业,圣人之基,泰山之固,泰山之维。神居孔安,□飨是格,生甫及申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222189646.html
  • “良知”说与“童心”说辨析

    先天的,不学自知的,不需外求的道德品质。人人都有良知,从这个意义上,我们可以说,人人都是圣人。“人胸中各有个圣人,只是自信不及,都自埋倒了。”(《传习录》下)这样,王阳明就顺理成章地说出了他的名言——“满街都是圣人”。  3、作为认识论的“良知”说——“致良知”  尽管从人的本性上来说,人人都有良知,人人都是圣人,但这只是说明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。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,成为真正的圣人,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550615.html
  • 印光大师的儒学思想[1]

    那样的圣人。一旦人人都成了圣人,世界也就大同了。也就是说,大同是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理想,而圣人则是儒家所追求的个人目标。[7]   与此同时,我们必须看到,同样是圣人的「大经大法」,十三经的侧重点...天理、人情之私欲。一有私欲,则所知、所见皆偏而不正。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,则不偏不易、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,一举一动,悉合情理,了无偏僻。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,修齐治平在是,超凡入圣亦在...

    恒毓

    |儒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00317565.html